出自嬴姓。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谷朗碑记》所载,秦人的先知非子,居住于秦谷(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其后分为二支,一支为秦氏,另一支为谷氏。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复姓有谷会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谷氏。
据《唐书》所载,唐代有谷那律,号称“九经书库”,本为东夷人,复姓谷那氏,其子孙皆改为单姓谷氏。又据《鼠璞》所载,古代有郄氏,去邑旁省文为“谷”氏。
河北省西北部。
谷永: 字子云,汉代长安人。年轻时任长安小吏。建始初(公元前32年),对贤良之策,被推举为上第(优秀人才),与楼护(字君卿)同为五侯上客。长安人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官至大司农。
谷那律: 唐代昌乐人。广涉群书,被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称为“九经库”。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任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
谷祖琳: 娱乐明星
谷-Gu-最好不用声母是k..h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都用g.声母.u韵母或上声字。首字最好不用上声字,首字最好不用零声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谷"字的"谷子"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双字名最好首字笔划多而末字笔划少,单字名最好用笔划少的字。您的姓氏笔画为7画。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谷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上谷郡——西晋时设置,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辖境约在今河北张家口以东,北京延庆以西之地。
“经库”、“上谷”、“筑益”等。
1、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经库堂出自唐代谷那律,因其精于经书,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世人亦称明经库,后人遂以经库为堂号。
2、谷姓得姓较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3、谷姓与米、麦姓均为粮食名,但其源起与粮食无关,而与地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