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任城壬传》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瞧见街上行走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胡服,颇为不悦,当即召来主管人员批评了一顿。不许再说鲜卑话,不许再穿鲜卑衣,仍不满足,竟还要改掉鲜卑姓。鲜卑族姓为多缀语复姓,孝文帝下诏一律改为汉字单姓。他以身作则,改拓跋国姓为元。以下皇族九姓及各部落姓氏,统统要求改掉。于是改达美氏为奠姓。
姓氏,是血统的标志。初为“别婚姻” 为了避免近亲结婚,提高人口素质,后为“明贵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汉族姓氏的始祖,大多是古代的帝王、将相的缘故,平民百姓无权享受姓氏的权利。到了周朝,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变化无常。正如史学家所说:“社禝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新的姓氏大量涌现,这个时期是姓氏发展的高潮,到了汉朝时,从皇帝到庶民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氏。才起到了“明血统”的作用。
姓氏来源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以地、以图腾、以旗号、以国名、以食邑、以官职、以上辈的名或字,以排行、以辈份,或皇帝赐姓。还有外来民族引来的姓氏和被迫改姓等等。
中国的姓氏很多,宋朝初年成书的童蒙读物《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还有许多姓氏没有编进去。现在到底有多少姓?各种报刊说法不一,有说2300多个,也有说4100多个。2001年《文萃报》所载为11939个。中华姓氏大全里收录了15000多个。在占汉族87%人口的100个大姓中, 有73个源于河南。
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是李、王、张、刘、陈。这五姓人口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33%。
现将奠氏的起源,入居湖南省溆浦县桥江八门的始祖,年代及去向分述如下:
溆浦姓氏有180多个,多从外地迁入,大多聚族而居。按人口数量说是:一舒二向三张四李。在溆浦八门垅这地方,宋朝和宋朝以前,还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荒野之地。直至宋末元初,张姓人第一个人入居八门,随后汤、奠姓先后来到八门垅,目前的姓氏有:张、奠、汤、向、舒、郑、李、田、黄、刘、朱、谢、曾、马、周、杨、武、陆、樊等19个。
奠氏 奠姓由郑氏改姓而来。奠姓来源问题,一直是个谜。族内历来有 “奠姓是由郑氏改姓而来” 和 “郑奠不对亲” 的口头传说和禁忌。但奠氏前两次修谱过程中,都只字未提,但又有 “无根可寻”的苦衷。先祖似乎认为,改姓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有意隐瞒下来。不想却苦了后人,奠姓不成了无源之流,无本之木?历史毕竟是事实,不能不承认,何况历史上改名换姓之事比比皆是。
2002年在奠氏三修族谱后的一段时间里,经自煜、自德、昌益(进行) 等人先后三次去麻阳吕家坪镇、黄桑林实地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原来的传说终于得到了证实。
郑氏一支来溆之始祖为郑仕文。据《郑氏族谱》记载:“郑仕,字贵木, 宋末(宋灭1279) 三卅刺史。元兴不仕,携眷十六口,由江西新余县毛家坪始迁辰州四眼井( 今沅陵龙头井) 上,复迁溆浦堆村(今水东联合)。葬高船冲。生子五:均远、均达、均通、均道、均近。三子 均通 之三世孙 源柒公 徙麻阳黄桑林,他的第四世孙 郑通 ( 即为仕文公第十代孙) 改姓奠,时间大约为明正统年间( 1435-1449)
《郑氏族谱》 ( 仕文公 均通系 麻阳分谱)第25页 “均通系子孙分布概况表” 中明确记载:“郑通改姓奠,其后裔居叙浦,辰溪等地。
郑通公 为何要改姓?据麻阳郑自让( 原麻阳县委办公室主任) 编著的《湘黔渝桂仕文公郑氏通书)》第32页中说:“郑通公 自幼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多次受到当局统治者的打击,也使家庭多次遭到株连和拖累。于是,在又一次打抱不平闯了大祸之后,其父 庸公 要将他‘沉潭’。虽然众人力保也不行。但其叔俊公有意要救 通公:于是在执行 “沉潭” 的过程中,在 通公 身上捆绑石头的绳索上做了活套。这样,虽然 通公 被绑着巨石,抛进波涛滚滚的锦江河中,但从小在锦江河边长大,熟悉水性的 通公,很快潜游出水,远走他乡。”
郑通公逃离黄桑林后,改姓奠,保留了繁体字“鄭”字的一边,表示不忘祖姓,定居辰溪龙虎溪( 属仙人湾乡,在乡政府正河对面),娶妻生子。
关于改姓的时间,《郑氏族谱》没有记载。只能根据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和推断。郑通系 郑仕文 的第十代孙,仕文公 “元兴不仕,携眷十六口”,1279年宋灭时,不再为官,起码五十岁以上,除五子外,而且还有了多个孙子,即第三代多个生于1279年前,否则不可能有 “眷十六口”。至第十代的郑通,从时间上看实际只有七代,每代作20年计,共140年,那么,郑通应生于1420年前,改姓时巳基本成年,应为明正统年间的1440年左右。
奠姓后裔分布情况。根据一、二修《奠氏族谱》的有关记载分析,郑通公 应生有三子:俊一、奠兴、奠旺。俊一公 迁溆浦八门。兴公 迁辰溪望乡(属仙人湾乡,龙虎溪对河的山顶上),其后裔居望乡,龙头庵等地,至今才100多人。旺公 先居望乡,后徙中方(原怀化县)铜湾,据传,明清时期,铜湾一带,奠姓曾经是人丁兴旺,丰衣足食,富甲一方的首家大族。清道光年间(1820-1850)一场瘟疫灾难,夺去了大半族人的生命,奠姓大族衰败破落下来,幸存之族人全部迁离老宅。至今,散居在铜湾镇、刘家坊、丁家乡独田、靖州北门湾 和麻阳江口乡石眼潭等地,总共不超过200人,铜湾一支族人,过去没有取得联系,未参与修谱,2000年三修族谱时才收宗归族。因500多年未修谱,现存的史料极不完整,因而有历史断代的遗憾。
2012年12月9-12日,自德、自亮两人自费亲赴云南富源访亲,发现 奠祥 公 后裔已发展到23代1000多人,分布在云南、贵州两省九县(主要还是云南富源县)十七乡镇29个村。根据他们家谱记载的有关情况分析,奠祥 似乎也应为 郑通公 之子,或因投军去南京,然后“随沐征滇,封侯平彝(现富源)”这仅为分析,猜测而已,还需进一步考证。
根据已有记载 郑仕文的第十代孙 郑通 改姓 奠 ,生子: 俊一、奠兴、奠旺
已知溆浦的始祖 俊一 ; 辰溪的始祖 奠兴 ; 怀化铜湾始祖 奠旺 ; 富源的始祖 奠祥 。
按照富源那边的发展代数和湖南的也差不多,到了二十一、二代,这样去推断,那么 奠祥 极有可能是 郑通 之子。俊一、奠兴、奠旺、奠祥 是亲兄弟。
按照【兴旺吉祥】的顺序,奠祥 前面是否还有一个哥哥 奠吉 呢?
那么,奠吉 去往何处?生年多大?这些我们不得而知。
因当时的战乱年代,瘟疫流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亲人各奔东西而又得不到联系,就是近在咫尺的亲人都不知道。更何况千里之遥。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寻访求证,合修族谱,告知后人。
首修《奠氏族谱》中记载:八门始祖 俊一公,字维统,名贡生,由辰溪龙虎溪入八门乡。第1-6世祖,都有名,而未载明生卒年月。 七世祖 应元公 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照此推算,俊一公 入居八门的时间应在明 天顺年间(1457-1464)或成化年间(1464-1487)。
七世祖应元公生四子:汝容、汝学、汝文、汝武。就是我们后人所称的1-4房。
从族谱中先祖葬地可以看出:
长房 汝容公 留居八门。其后裔除目前仍居八门的430余人外,长子 文选 无后,次子 文质公后,民国初年有一后人迁低庄,《溆浦县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志愿军名录》中, 有 奠万堂,生前为47军415团战士,籍贯为低庄。万堂为何人之子,至今未能查清。
三子 文彬公 之孙 成秀公,清乾隆年间(1735-1795)先迁罗卜田。后迁丁家冲,其十五世孙 世义、世端,光绪年间(1875-1908)迁梅子坳(江家垴)。世鉴 迁沙湾,现有人口总计近百人。文彬公 之后 世德公之子 昌虎. 昌贵、昌进、昌寿、昌福,民国年间分别迁大湾解放,陶金坪岩落冲,后裔数十人。文彬之后 成秀公,十五世孙 世云,民国初年迁 花口,抚 世掌三子 昌校 为嗣,现有人口数十人。容公四子文林公后,十三代孙 开富、开荣,道光年间 (1820-1850) 迁东山永丰阁,现有人口150余人。解放后,1951年7月正在九中读书的自佳,响应政府号召,参军赴朝作战,复员后。去华中师院读书,毕业后留校,后任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外国文学专家,退休后定居武汉。昌明长子 自树,1960年代初去县园艺场,生子二,长健、长旺,女娟,在外打工颇有成就,孙 传宇( 长健之子) 生1988年8月,2007年以优异成绩考人西安科技大学,现海南航空研究所工作。
容公五子 文昱公之孙 成训公,清乾隆年间携子六迁城步县,旧称儒林县五团镇木瓜村。三修谱时还未取得联系,2002年10月,自望 主动请命与其弟 自朝 自费前往寻亲,并且如愿以偿地取得了联系,终于使他们收宗归族。经查,现有人口120余人,均为次子 学礼,四子 学义 之后,学诗、学仁、学智。学信先后去广西失考。据2003年来老家参加祭祖的 先华 等人说,城步族人现在巳恢复郑姓,但不忘先祖,班辈不乱。文昱公后15世孙 世澄公,民国初年迁大江口,现有人口近20人。17世孙 自欢( 昌循之子) 生民国十九年,幼时随母去刘家恼长大成人,生有三子,现有后代近20人。
解放后,长房中从八门迁出的有: 昌运1952年秋,出外参军,复员后安排在辰溪煤矿,并就地安家,其长子秋( 自) 良,武汉军事经济学院毕业,曾任80405部队 (二炮) 后勤部部长,复员后安排在怀化市农业局任副局长。次子秋( 自) 冬,上世纪九十年代迁怀化市区。昌仁长子自亮七十年代初参军去西北,复员后安排在陕西宝鸡市铁道部桥梁厂公安处任主任干事。2012年退休定居宝鸡。自煜1981年底携眷迁县城。其长子奠波1996年在怀化市购房定居。1982年初,自文一家迁县城花果山。自德一家1995年在桥江镇建房安家。昌廉一家2001年迁县城。自边之子先念,早几年亦在县城花果山购房定居。长房总人口800余人。
二房汝学公,康熙年间(1661-1722)迁罗卜田(奠家垴),长子文达公之五世孙,开清公 道光年间迁新田英塘,现有人口10来人。
三房 汝文公,康熙年间迁罗卜田,其后裔大部分仍居奠家垴,现有人口550余人。仅次子 文煌公 七世孙 世泰公 幼失父母,光绪年间跟姐姐去水东瑶头长大成家,现有人口40余人。世泰公 之三子 昌顺 解放前被抓丁,后随起义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复员后安排在南京市就业,定居,现有人口10余人。解放后因工作原因,自成(原省人寿保险公司人事处处长)一家居长沙。自尚(原石油公司书记)、自清(原科技局局长,省农学院毕业)现居县城。其子先海。生1988年6月,医科大学毕业,现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世祥,昌恒,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分别担任溆浦游击队正副队长,1935年11月27日,为扩充队伍,在县城购枪时,被国民党铲共团团长 贺益安 抓获,并当场被杀害。经省人民政府1991年8月2日26号文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四房 汝武公,康熙年间迁罗卜田,后裔大部仍居 奠家垴,现有人口550多人。次子 文蔚公 六世孙 万爱,民国初年迁 马田坪赵家。现有人口十余人。七世孙 世书公之子女,分别居马田坪宋家、长沙、靖州、辰溪后塘等地,人口数十。世清公解放初入县印刷厂工作。迁居县城,其子昌荣(原公路管理站副站长)昌华(原县信用联社副主任)。汝武公四子文熙公之孙 成亮公(第十一世)字 君敬,嘉庆年间(1797-1820)徒东山洋溪口,现已发展至第二十代,目前有后裔50余人。
汝武公 后裔中多读书人,在清朝260多年中,就出现贡生1人,太学生13人,邑庠生,武庠生若干人。其中 名鹈、成嶽父子都是入了县志的名人。
本人尚识浅薄,因历史记载没有连续,所参考的资料故有所述不够全面,也希望先辈们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倾贡之力,希望让更多的长辈,兄弟姐妹们对自己姓氏的由来,在历史变更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根源有个初步的了解。还有不知自己先辈之根源的族人,请QQ:1662152148 联系,或在本网站 留言栏 留言,我会竭力相助。
奠氏网,在寻找未取得联系的族人,希望您们通过 奠氏网 寻根问祖,认祖归宗。
奠氏网,是族人沟通的桥梁,希望有更多的族人了解参与。
祝愿各地亲人好学而为,成就自己,正如我们班次中所说:必有达人 的出现,发扬 光大!
参考资料:奠氏首修《奠氏族谱》、二修《奠氏族谱》、三修《奠氏族谱》、《八门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