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姓——历史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时期周景王的幼子王子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周景王姬贵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逝世后,所生的几位王子争权夺位,小儿子王子朝以失败告终。此后,王子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朝氏、或晁氏、鼌(鼂)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朝氏、晁氏、鼌(鼂)氏正宗。在中国古代,“朝”和“晁”、“鼌(鼂)”三字通用,“晁”即是“朝”的古字,因此朝氏又成为主要的晁姓支源。依照史籍《风俗通》上的记载,晁氏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在史籍《史记·晁错传·索隐》中则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一书中指出,这个晁氏家族的始祖,实际上就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但据典籍《鼠璞》上的记载,晁氏实际上是由朝氏改成的,其得姓历史至少已经有两千五百年左右了。追本求源,该支朝氏、或晁氏,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而且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望出京兆。
该支朝氏、晁氏族人皆尊奉王子朝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为政卓著,他的后代就以先祖的名字作为姓氏,称晁氏。晁氏一族在西汉朝时期出了一位名臣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颍川人即今河南禹州),他锐意大汉帝国的政治改革,在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奉命从伏生受今文《尚书》。后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受太子刘启的宠信,被称为“智囊”。他主张重农,又力主削弱诸王势力。刘启即位为汉景帝以后,晁错迁为内史,后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因他向汉景帝进《削藩策》而被诸藩王怨恨,是故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藩七国藉口“诛晁错,清君侧”,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在巨大内外压力下,一批被吴王收买了的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等“三公九卿”乘机弹劾晁错,拟订的罪名也很严重,是“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申请的处分,则是“错(晁错)当要斩(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也就是将晁错不分家族亲人无论老幼统统砍头。“弃市”是汉景帝时确定的一种死刑,意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陶青、陈嘉、张欧等还对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了。”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为了缓解大汉王朝的内外矛盾,汉景帝对这个弹劾批示“制曰可”(同意)。当即,派中尉陈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陈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陈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随即陈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地含冤被腰斩了。汉景帝杀了晁错之后,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当他听说要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大汉军营里有个将领邓公,当时到长安向汉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便问他:“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等诸王愿不愿意退兵?”邓公愤愤地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十几年了,这次只是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了大错事,但后悔已来不及了。亏得亲信大将周亚夫颇能用兵,他先不跟吴、楚等藩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大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然后,周亚夫才发动精兵一鼓出击,把吴、楚两藩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吴、楚两藩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藩国也很快就纷纷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朝廷军队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汉景帝平定了叛乱后,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藩王位,但是从那以后,诸侯王就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但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只是冤死了一个晁错。
当时,晁错的许多后代子孙家人为避此冤祸而纷纷改为朝氏,而陶青、陈嘉、张欧等人派去搜杀其家族人等的领兵校尉及兵卒等,根本就不懂得“晁”和“朝”实际上是同一个字,因而稀里糊涂地放过了晁错的这批子侄后代,使该支朝氏一直流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宋、元时期,蒙古族中有一朝鲁图德氏部落,属于以居地名称为氏,源出朝鲁图(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朝鲁图),汉义“永恒的岩石”,其汉化姓氏即为朝氏,该氏族另外也有以晁氏、曹氏、乔氏、巢氏为姓氏者,均为朝鲁图德氏一族人汉化之姓氏,属于以地名蒙语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氏。
另外,朝鲁图德氏族人中也有以石氏为汉姓者,因蒙语“朝鲁”即为“石头、岩石”之意,属于以汉译之义为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本源姓氏中原无“朝氏”,而是出自蒙古族人入籍回族之后,方有回回朝氏一族。蒙古族人融入回回民族,是从元朝中期改奉伊斯兰教开始的。据史籍《多桑蒙古史》引古波斯学者、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所撰著的《史集》中记载:“安西王阿难答所率十五万蒙古兵大半信仰伊斯兰教,变成了回回人”。到了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严诏禁胡语、胡服、胡姓,使得部分蒙古族人加入到回回行列。另外还有明朝时期归附的蒙古族人,后来也有些成为回族人,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形成了脱氏、妥氏、铁氏、帖氏、达氏、朵氏、火氏、贴氏、燕氏、何氏、塔氏、忽氏、萨氏、合氏、和氏、朝氏等诸多姓氏,其来源都是蒙古族人的姓氏。
回族朝氏,其实也是起源于蒙古族朝鲁图德氏家族,明朝以后的汉化姓氏主要有朝氏、乔氏、晁氏、巢氏、曹氏、石氏等,具体出自何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今回族朝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朝姓得姓始祖

王子朝、史晁、晁错。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中国古代,晁、鼌(鼂)、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通用。依照典籍《风俗通》上的记载,晁氏是卫国大夫史晁之后。而在史籍《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史籍《通志·氏族略》一书则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典籍《鼠璞》上的记载,晁氏是由朝氏而改的。这样推算起来,朝氏、晁氏的得姓至少已经有两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都是周文王姬姓后裔。故朝氏后人奉王子朝为得姓始祖。

朝姓迁徙分布

朝氏(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五百四十三位,以京兆、颖川、姑臧、南阳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廊坊市,河南信阳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正黄旗、呼和浩特市、察右后旗、呼伦贝尔盟,北京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朝氏族人分布。

朝姓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颖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姑臧城: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朝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朝太元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朝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东晋朝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东晋朝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东晋朝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后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期,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他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朝姓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姑臧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汉景帝的为御史大夫,后被汉景帝冤杀,子孙后代因以为堂号。
学书堂:同智囊堂。

朝姓历史名人

朝姓朝志国
(公元1944~今),蒙古族;内蒙古镇黄旗人。二连浩恃市农业银行行长,经济师。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60年9月~1979年8月任西苏人民银行基层营业所会计、信贷员、支行农金股副股长、股长;1979年9月~1981年2月任农行西苏旗支行社队信贷股股长;1981年3月~1984年9月任农行阿巴嘎旗支行副行长,主持全局工作;1984年10月~1987年10月任农行乌拉盖支行行长;1987年11月~1993年2月任农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农牧信贷科科长;1993年3月~1997年6月任农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总稽核。1997年7月至今任农行二连浩特市支行行长、党组书记、支委会书记。
朝姓朝福林
(公元1947~今),回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廊坊市安次区职教中心党支总书记,安次区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朝姓朝歌乐
(公元1947~今),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人。著名电影工作者、美术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电影公司副经理,二级美术师。1963年参军在蒙字156部队政治处任美术员兼职电影放映员职务。1969年转复地区电影公司工作,长期从事电影宣传。他专长书画、电影宣传画作品参加内蒙电影宣传画画展,先后两届参展并获奖,宣传论文入选《电影大世界》,专业论文集作为专职作者为电影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获得中国电影公司颁发的《从事电影工作三十年贡献》荣誉证书并入载《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电影经营管理英才集》等,1998年被国际美联授予国际银奖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个人绘画风格的油画作品前后选入《中国当代美术书法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百年中韩书画名家大师精品大典》、《中国美术选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油画《花溪》荣获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一等奖。
现为中国内蒙古美协会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预备会员,世界禅佛书画家协会,世界禅文化联谊会理事、国际美联中韩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朝姓朝鲁
(公元1948~今),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呼和浩特市畜牧副食品局畜牧科长。由其独著和合著的,并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著作有:《呼和浩特市综合农业区划》、《呼和浩特市畜牧业区划》、《呼和浩特市草地资源调查》、《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品种资源》、《呼和浩特市人口增长与副食品供应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呼和浩特市畜牧业成就辉煌》等主要作品。其参与的《综合农业区划》和《畜牧业区划》,获国家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自治区一等奖和市长特别奖,《内蒙古草地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呼和浩特市畜牧业“14213工程”项目》获市长特别奖。
朝姓朝鲁
(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四子王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局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四号王旗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1983年在四子王旗第一小学任教;1984~1987年在四号王旗委组织部任干事;1988~1990年在四号王斌劳动人事局任副局长;1990~1993年在四子王旗老于局任局长;1994年3月~1999年3月在四号王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局任副局长,分管土地管理工作。亲自主持完成了乌兰花镇基准地价评估,全旗上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农田草牧场划定、土地变更调查,清理整顿土地市场、乌镇城镇地籍调查,全旗“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宋体建设用地使用证”登记发证和档案升级达标等七大项基础工作,为加强土地管理奠定了科学依据。其参与的《乌镇地价评估》项目获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身镇地清调查》经区盟验收达国家资源部优秀等级,《档案管理》晋升为自治区二级。
1998年主持全局工作期间,局被评为自治区环境保护先进集体,被盟行署评为完成土地管理工作目标突出单位。1997年被评为全攻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朝姓朝克
(公元1958~今),鄂温克族,全名杜拉尔·敖斯尔·朝克;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中国社会科学字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蒙语文学专业毕业,全国人大代表。“敖斯尔”是他父亲的名字,而“杜拉尔”则承袭了先祖的名字,这是鄂温克人命名的传统,希望后代有先祖一样优良的品性。1958年,朝克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濒临着草原与森林的南屯镇,在这片士地上,居住着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汉等多种民族。小时候,朝克在家里说鄂温克语,在学校讲蒙语,汉语是他接触较晚的一种语言,高中毕业时,才真正熟练掌握。高中毕业后,朝克在当地的牧场度过了几年的知青生活。1978年2月,朝克参加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高考,考入了中央民族学院蒙族语言文学系学习。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朝克就迷上了语言学,在阅读了一些语言学著作之后,他隐约地感到,自己从小就讲的那几种民族语言,似乎蕴含着无限的奥妙,从此北方各民族语言成了吸引他不断探寻的神秘领地。
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鄂温克语的语言结构》,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看中,朝克成为其下属的民族研究所的成员之一。1988年,朝克通过了日本国费生的考试,进入东京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在日本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除了按期完成博士生众多的课程之外,还用日文撰写了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两本专著,并利用空余时间在日本十六所大学开办专题讲座。在被问到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多的学术成就时,朝克打趣说,“这可能是我们家族的遗传基因比较好,因为我们一家子就出了四个博士。”除他之外,朝克的妹妹卡丽娜是中国民族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弟弟朝格查是日本千叶大学文字博士,妻子汪丽珍(满族)是中国民族大学的文字博士。谈到自己的专业和人大代表职责时,朝克说,语言研究和人大代表的工作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当然作为共和国的一名人民代表,为履行人大代表的义务和责任,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和视察活动,确实占用了不少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但每当想起为国家的强盛、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一点贡献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朝克在全国人代会上提交了有关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的议案。
朝姓朝鸿
(公元1960~今),北京人。著名商业美术家。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98年获日本筑波大学美术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大地画会常务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协会常务理事。近年来远涉川藏高原,近赴晋冀大地,漫游于高山大海之间,以激情和汗水创作出乡土气息浓郁的绘画作品,其艺术上追求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其风格上主张中西文化的沟通,强调把西洋画的光影效果融合在中国画的书法线条之中,力求使作品达到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级大型美展,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一百六十余幅,另外作品远销海外。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朝鸿拍摄了专题艺术片《大地之旅》并向海外播出。其名字被编入《中国当代诗书人才博览》、《中国艺术精品展图录》等多种辞书。1993年2月,北京蓝天出版社出版《朝鸿速写集》向国内外发行,受到美术界的肯定和好评。1996年《晚祷》获日本柏市美术展大奖。作品润格:每平方尺800~1000元人民币。
朝姓朝鲁
(公元1967~今),蒙古族;内蒙古镇黄旗人,内蒙古自治区银黄旗财政局副局长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9月在旗财政局参加工作,1990年9月~1993年10月在会计事务股任科长,1993年10月一1996年2月任会计股股长,其中1995年5月~1996年2月兼任农财股股长,1996年2月至今担任财政局副局长职务。1998年12月开始在哈音哈日瓦苏木挂职任副书记,哈登苏木嘎查党支部副书记。曾经被评为全区、全盟财政系统先进个人,全旗优秀职工,1998年5月~8月参加全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

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