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溺水的状态下进行自救

溺水自救

抓住漂浮物,不断踩水双手划水,使头部浮出水面
下沉前要深吸气,闭嘴憋气,仰头颅使身体倾斜,可浮上水面
手放在水下划水,脱衣,向岸边呼救或游向岸边

溺水互救

不会游泳者:寻找打捞工具救人
会游泳者:离溺水者近时,将竹竿或绳索抛向溺水者,拉上岸;离溺水者远时,跳水施救

PPT展示

上岸后的救援

(1)迅速检查患者 如果未能实施水中生命支持,淹溺者被救上岸后的当务之急就是迅速进行身体情况检查,以确认患者的状态,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在未查明患者情况之前不要采取任何抢救措施,以免进行了无用的抢救或错误的抢救。其主要检查内容有:①意识检查 通过观察并大声呼唤及拍打患者肩部的方法确认其有无意识丧失,如患者无反应即可认定患者已经发生了意识丧失,此时应该就地尽快实施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两次。为了争取时间,应在向患者吹气供氧之后再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心跳。②呼吸心搏检查 用平扫方法观察患者胸腹部有无起伏,或用看、听、感觉的方法检查,如胸部无起伏,则应断定患者已经丧失呼吸,此时应该立即检查患者有无心跳。对于淹溺者的呼吸心跳检查不同于普通情况的呼吸心跳检查,因有时淹溺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仅仅丧失了呼吸而有心跳存在,这不同于普通情况下可以通过呼吸停止间接提示心跳停止。因此淹溺者及时停止了呼吸时仍然需要进一步检查心跳。如颈动脉无搏动,则应认定患者已经发生了心脏停搏,此时应立即展开心肺复苏。③外伤检查 失足落水、遇到漩涡、跳水(如果头部先着地可造成颅脑及脊柱损伤等)及水情复杂或有很多杂物的水域里淹溺的患者常常有外伤情况,故需要实施外伤检查。让患者采取平卧位,通过询问、观察及局部按压及触摸的手法自上而下地检查患者有无在水中受伤。
(2)对意识清醒患者的救援 保暖措施:除了炎热的夏季,在其他季节抢救溺水患者时都应采取保暖措施。脱去患者的湿衣服,擦干身体表面的水,换上干衣服,以减少体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有条件时可用毛毯等物包裹身体保暖,还可充分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并可酌情给予热饮料。千万不要给患者饮酒,那样会促进热量的流失。
进一步检查患者:询问患者溺水原因、落水原因后的情况以及有何不适感、有无呛水、喝水等。同时观察患者口唇及面色,测血压及心率,检查有无外伤等。
送患者去医院:淹溺可以导致很多生理障碍,且多有后续继发的问题,特别是肺组织的损伤等,故多数患者需要尽早得到医疗救助,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应向群众宣传,凡对发生溺水的患者,无论当前情况如何,都应去医院进一步诊疗。尤其对于高龄、幼儿及发生过呛水、喝了大量的水、溺水时受伤、有异常症状及体征(如呕吐、面色苍白、血压异常、脉搏异常等)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进一步诊疗。
(3)对意识丧失但有呼吸心跳患者的现场急救 患者呈持续意识丧失状态同时有呼吸心跳的情况称为昏迷。导致溺水患者昏迷的常见原因是缺氧,少见原因为溺水过程中的颅脑损伤(如溺水者的头部受到撞击等)。此时除保暖外,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供氧,最好使用呼吸机通过面罩高流量供氧。对于呼吸微弱同时有发绀表现的患者实施呼吸支持,如无呼吸机及面罩时可以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对呼吸正常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使患者成为稳定侧卧位,该体位是昏迷患者应该采取的体位,这样可以防止患者因呕吐物造成呼吸道堵塞的发生。由于呕吐是淹溺者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故采取稳定侧卧位非常重要。此外应还要详细检查患者,以除外颅脑损伤,对不能除外颅脑损伤的患者则应采取保护脊柱的措施。然后呼叫救护车或迅速送患者去医院,并在途中密切观察病情。
(4)有心跳无呼吸患者的现场急救 淹溺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生了严重的缺氧,首先造成脑皮质功能丧失,患者发生昏迷,如未能得到氧气,则会发生呼吸停止,如果缺氧得不到纠正,则将发生心搏停止。因此有心跳无呼吸的情况是严重淹溺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表明患者已经处在死亡的边缘。一般来说,淹溺3~4分钟后被捞出的患者常常需要人工呼吸,淹溺5分钟后才被捞出者多已经发生心搏骤停,需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立即对患者实施人工支持,最佳的方法是气管插管,如果能够及时地成功插管并使用气囊人工呼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他方法有口对口(或口鼻)人工呼吸、挤胸人工呼吸、抡臂人工呼吸等。其中口对口人工呼吸效果最好。注意:如果在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感到阻力很大,难以将空气吹入患者体内时说明呼吸道不通畅,此时则要采取通畅呼吸道的措施,如清除口中的泥沙及杂草,让患者采用心肺复苏体位等,然后再实施吹气。
(5)无心搏患者的现场急救--心肺复苏。
(6)在实施心肺复苏前是否需要为患者控水的争议 控水也称为排水,是指在实施心肺复苏前先要把患者体内的水排出的措施。复苏前是否先要控水?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在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科书、一些科普资料和媒体都在宣传控水是抢救淹溺患者的第一项措施,但这种做法在当前的医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正如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的那样:"没有证据表明呼吸道的水与其他堵塞物相同,因此不要浪费时间去清除它。"那么到底需要不需要控水呢?①如何控水? 使患者成为头低臀高位:迅速抱起患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头下垂,尽快倒出肺、气管和胃内积水;也可将其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使头部下垂,然后用手平压其背部,使气管内及口咽的积水倒出;也可利用小木凳、大石头、倒置的铁锅等物做垫高物。在此期间抢救动作一定要敏捷,切勿因控水过久而影响其他抢救措施。以能倒出口、咽及气管内的积水为度,如排出的水不多,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②目前主张不用在心肺复苏前控水的理由 无水可控:对于干性淹溺来说,患者因声门闭锁没有吸入水,因此无水可控。对于湿性淹溺来说,从发病率来看绝大多数的淹溺者属于低渗淹溺(淡水淹溺),这部分患者即使通过呼吸道吸入了大量水分,这些水分也已经进入血液循环,加之根据呼吸道体积的计算,呼吸道如果灌满水分,充其量也就150毫升,而这点水根本不值得控。正如2005指南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的那样,"进入淹溺者呼吸道的水量通常不是很多,而且少量水也会很快被吸收",故对于已脱离水体环境的淹溺者来说,呼吸道的水并不是阻碍呼吸道的严重因素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平时控出来的水是胃里的水,而胃里的水不需要排出。控水伤害:很多文献报道,控水时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反而会堵塞呼吸道,还可以导致肺部感染。实施控水措施势必使心肺复苏的时间延后,进而使患者丧失最佳复苏时间。
总之很多医生认为抢救淹溺患者时无需控水。不必尝试应用各种手法(包括通过体位倾倒呼吸道的水、快速挤压腹部或海姆利克手法等)去除进入呼吸道的水分。但到底哪观点更有道理,目前医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也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数据支持。本文作者认为海水淹溺还是需要首先控水的,因大量海水存在于患者的呼吸系统不但不利于复苏,还能造成肺组织伤害,应该将其排出,而淡水淹溺则无需控水,应该争分夺秒地展开心肺复苏术。

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