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姓——历史来源

姓氏起源

元(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名臣元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五书》上记载:在 殷商王朝末期,商帝乙(公元前1101~前1076年在位)废长子弃,立二子受辛为君。当时,商太史元铣曾据法力争,然商帝乙固执己见,仍立受辛为太子。受辛就是后来著名的商纣王。显然,在商朝时期即有元氏一族,具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那位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是元氏最早的始祖之一。

元氏族人大多尊奉元铣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元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元,出卫大夫元咺。”在史籍《韵会》中也记载:“<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该支元氏一族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元咺,是周文王的后裔。

在元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族源发源于河北、河南一带。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王朝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汉末、魏、晋之后,中国南北分立,以拓跋·珪为代表的鲜卑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先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 秦岭为界。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史籍《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

⑴.鲜卑族拓跋氏,原为皇族宗室姓氏。传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之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汉姓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

⑵.鲜卑族纥骨氏,为北魏孝文帝长兄拓拔·纥骨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后以及其庶支改汉姓为胡氏。

⑶.鲜卑族普氏,为北魏孝文帝二兄拓拔·普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庶支改汉姓为周氏。

⑷.鲜卑族拓拔氏,为北魏孝文帝三兄拓拔·拓拔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长孙氏。

⑸.鲜卑族达奚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达奚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奚氏。

⑹.鲜卑族伊娄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伊娄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伊氏。

⑺.鲜卑族丘敦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丘敦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丘氏。

⑻.鲜卑族侯氏,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侯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亥氏。

该支元氏族人尊奉拓跋·珪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北宋初期玄氏家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的父亲赵弘殷追封为“大宋宣宗圣祖皇帝”,因此下令天下姓氏不得与他父亲的谥号冲讳。

源出姬姓的玄氏家族为为讳,只得改姓为元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源流六
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 江西南城,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末信州刺史。抚州刺史 危全讽弟。909年 危仔倡与 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 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官吏元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士,亦称适士,就是士大夫中的第一等爵位。在夏、商、周时期,在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文官建制中,均有上士、中士、下士之爵号,其中的上士即称“元士”,在“士大夫”中属于第一等官称爵位。在北魏王朝时期,元士与君主的汉化姓氏“元氏”谐音,因此改称“适士”,为偈者之属,官秩为七品。到了明朝时期,改“给事中”为“元士”,最后又改为“源士”。

在元士们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元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元氏、士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官职元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帅,原称中军帅,指诸侯国三军中的中军主帅。按周礼,王六军,侯三军,子一军。无论是六军还是三军,都有一核心的中军,其中军的主帅就称作中军帅,在史籍《左传·正义》中引作“及为元帅”,后世就称中军帅为“元帅”。在春秋初期,各大诸侯国除了有特权的齐国军队拥有五军以外,皆为三军,每军六千余人。后来,由晋国开始,在周襄王十九年(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就曾“谋元帅”,在管仲的建议下将军制扩大,军队扩充为六军,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元帅成为总领主帅。后来这种军事建制与官职的模式为各诸侯国所效仿,衰弱的东周王室也无可奈何。到了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开始分制左右兵马元帅,后又有“天下兵马大元帅”,统一节制朝廷所有军队,成为后世军队建制中的最高统帅或军事长官。而在宋、金、元诸朝时期,各分路军队的军事长官皆称元帅。

在元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元帅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元氏、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芈喻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芈喻,字元钧,就是楚共王熊审(公元前601~前560年)之族父,也就是楚共王的叔叔。芈喻在楚共王执政时期为楚国上大夫。

在元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钧氏、喻氏、俞氏等,世代相传至今,为芈姓元氏鼻祖。


源流十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华氏,源出子革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世本》记载:“季平子支孙为子革氏。”在史籍《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季孙使公华、公宾、公林迎孔子。王符以华氏次公之氏后,则华氏当即公华氏。”在史籍《左传·成十五年》中记载:“华元使向戍为左师。”子向戍,是宋桓公的曾孙。在《世本》中记载:“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鳣及合左师。左师即向戍也。”华元,全名子华元,安徽濉溪人,时为春秋时期宋国执政上卿,曾任右师。

在华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魏武侯的公子元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地名为氏。该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前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魏国,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396年),魏国君主魏文侯逝世,其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将自己的儿子封赐在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史称公子元。

在公子元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始祖

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 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 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分布

元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一位门阀。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最初的发祥地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此外,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元姓家族的分布。

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