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宋版《百家姓》中,尹姓排在第100位,占中国总人口的0.26%。
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尹姓居第91位,约有228万人。以山东、安徽、湖南、四川(含重庆)等省居多。山东为尹姓第一大省,约占尹姓总人口的12%。
源流一:源于少昊,殷之后裔。据唐代张九龄编撰的《姓源韵谱》记载:“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中唐时期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记载道:"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少昊是远古时期羲和部落的后裔、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子殷为工正,被封于尹城,子孙以此为氏。
关于少昊之子殷的身份,南宋学者罗泌的《路史》中记载为“少昊之子般”,来自《山海经》中“小昊次妃之子般”,不足以作为依据。
源流二:源于西周内史兮甲,以官得姓。据《风俗通义》所载: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兴大臣,担任的官职是内史。西周时内史又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简称“尹”,世称兮伯吉甫为“尹吉甫”。兮伯吉甫死后,嫡子伯封承袭了官职。西周灭亡后,伯封跟随周平王东迁获得了封邑,称“尹邑”(今河南新安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公元前516年,尹国兵败灭亡,国人遂以“尹”为姓氏。
源流三: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叶古禄特氏、音斋氏有的汉化尹姓;满族锡伯族章佳氏有汉化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尹姓发源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
秦汉时期,尹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东汉时有经学家尹敏,出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后人迁居河北,在隋唐时发展成宗族大户,故有河间郡。
两汉之际迁入江浙一带和贵州、广西等地,尹姓在贵州发展成大姓(龙、傅、尹、董四大姓)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天水、西州(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尹姓成为当地大族,前秦、后凉、后秦等国均有尹姓任职,故有天水郡。
隋唐时,尹姓已遍布全国,冀州河间郡亦成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驻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于湖南境内。
宋朝靖康之难,尹氏因为护驾南下有功,被封为东莞县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东莞,香港尹氏多数源自这支分流。宋朝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铁骑的烽烟,北方士族纷纷往南迁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时往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迁徙。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东、山西迁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后又继续迁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迁移四川、重庆等地。另有山东尹氏官员带领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击清兵,溃败后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树、江西瓦窑屑等地徙于河南、河北、天津等因战乱而人口锐减的地区。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进而入居海外者。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境内),西晋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尹氏为晋时尹纬之族所在。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平帝时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武强等一部分地。其后或为国,或为郡。此支尹氏,为东汉尹敏的后裔所开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燕喜堂:取自《诗经·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清风堂:“吉甫作诗,穆如清风”典故。
敦伦堂(灯笼堂):《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敦谓厚道,伦谓伦常,即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要亲善和睦。合淮尹氏以此为堂,体现儒学传统也!又曰灯笼,取自宅邸门前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威武的狮子两边开,忠厚家风之谐音也。
和靖堂:宋时尹焞是程颐的学生,终生不应科举,赐号“和靖居士”。
一经堂: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自南昌过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彦德以酒肉迎师,彦德言家粟不乏,颜给军饷五日,留岳飞三日,离去时,岳飞语彦德,尔财有余而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光大其门。彦德拜而受赐,而辟堂以供子孙挟筴游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经堂,盖取忠烈一经教子孙之义也。
文和堂:出自明尹直事典。尹直,成化年间担任兵部尚书。卒后,谥文和,后人遂以谥号为堂号。
忠孝堂:意忠孝之名为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