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锁、鏁、琐,读音作suǒ(ㄙㄨㄛˇ)]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有琐国,琐、锁二字通假,因此亦称锁国(河南新郑北部),后为郑国大夫的食采之邑,其后人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琐氏、锁氏。
周灵王姬泄心十年(公元前562年),在晋悼公姬周兴复霸业过程中,晋、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齐十二诸侯国联军开始了“十二国攻郑之战”,曾两度进攻郑国(河南中部)。而进攻郑国,琐邑则是必经之要冲。
在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中,郑国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
郑国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国弱于晋国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依附晋国。为达到受晋国保护,免遭楚国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郑简公姬嘉进献了一个谋略:郑国出兵去攻打亲附于晋国的宋国,借晋国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国媾和;待楚国军队北上救郑国之时,再与楚国媾和,以此诱使晋国全力为郑国而攻击楚国,令楚国从此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了子辰的这个主意。
周灵王十年春,郑国派遣邻宋边境的部队向宋国挑衅。宋国大夫向戍率军击败来犯之敌并侵入郑国。郑国便以此为借口,遣卿士子展领兵大举攻宋。农历4月,晋悼公命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齐国太子光率军会同晋军进攻郑国。农历4月19日,齐、宋两军进抵郑国都城新郑东门外。当晚,晋军进至新郑西郊。随后,晋军分一部兵力东进攻打被郑侵占的原许国旧地。不久,卫军亦侵入郑国北部。农历6月,各国诸侯军在郑国属地向邑(河南尉氏西南部)会师。晋悼公与诸侯在向附近的北林邑(河南尉氏西部)会见。尔后,诸侯联军自向邑经新郑北的琐邑(河南新郑北部)包围新郑,并在其南门外阅兵,以炫耀武力。同时,晋军后续部队亦已渡过济隧(故黄河支流,在河南原阳西,已干涸)以南趋新郑。郑国遂遣使出城求和。农历7月10日,诸侯与郑在亳北(商故都之北,河南郑州北部)会盟。郑国立即屈从于晋国,之后十二国联军撤走。
在十二国联军进攻郑国之时,楚共王熊审亦率军北上救郑国。同时,楚共王遣令尹子囊赴秦国请援,秦景公嬴石命右大夫詹率军随从楚共王救郑国。但在楚、秦联军进入郑国时,十二国联军已撤走。郑简公依照预定计划,出迎楚共王,并于农历7月27日出兵会同楚、秦之师再次侵入宋国。
农历9月,晋悼公再次率诸侯联军进围新郑。郑简公遣大夫公孙良霄、太宰石獒赶赴楚国告急,请楚国再次发兵援救。楚共王自料难以战胜诸侯联军,因而不肯发兵救郑国,又恐郑国就此降靠晋国,遂将公孙良霄、太宰石獒二人扣押。如此一来,郑简公就命令大夫王子伯骈向诸侯国乞和。到农历12月1日,晋悼公率十二国联军与郑简公在萧鱼(河南新密尖山乡萧鱼口)相会。
至此,晋国完全掌握了对郑国的控制权,郑简公亦终于达到了避免楚国侵扰的目的。此后二十余年间,郑国未再叛晋国。
第二个渊源: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库莫奚族锁卢氏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唐朝时期,鲜卑族分支有库莫奚族,属于宇文部的一支。
库莫奚之称始见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然这一称号的出现,应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书有了不间断的记载,到公元十三世纪之后才不见其名,库莫奚族前后存在近千年。
库莫奚族有锁卢氏部,后为拓跋部的索卢氏、奚斗卢氏,其部族以为姓氏,有取谐音汉字称锁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中亚地区古阿拉伯撒马尔干,属于以原籍地名为氏。
撒马尔干,是宋、元时期古花剌子模王国的都城,即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市。
花刺子模国原是中亚地区里海之东的一个小国,都城在兀笼格赤(一作乌尔达赤,蒙古语称玉龙杰赤,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乌尔根奇)。由于兀笼格赤的原名为花刺模,因而东方称之为“花刺子模国”。
宋宁宗赵扩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摩诃末继花刺子模国王位,他政令清晰,国家逐渐强盛,在夺取了西辽政权的西部地区之后,又通过多次远征,吞并了波斯(伊朗)、吐火罗(阿富汗)等周围各国,达到了全盛时期。然后,摩诃末建新都于撒马耳干(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他一度还企图远征蒙古。当年,摩诃末曾派使节到中都(北京),到处探听大蒙古汗国的虚实和进攻路线。其后,由于摩诃末大肆分封诸子,造成政出多门之态,国力渐弱。
宋理宗赵昀嘉定八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节到花剌子模国(Khorazm,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缔结通商贸易协定。成吉思汗按协定派出使臣与商队四百五十人、五百头骆驼,携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通商。至讹答剌(一作兀都刺儿,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奇姆肯特)时,其总督亦难出见财起意,诬指商队为间谍,上报国王摩诃末屠杀之,侵吞了全部商品与骆驼。
当时成吉思汗为集全力攻伐金国,避免中断贸易,争取和平解决,便派出使臣,致书摩诃末责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摩诃末骄横一时,拒绝了成吉思汗的要求并杀害正使,剃光了两位副使胡须,押送出境。成吉思汗大怒,遂以攻金之事交付给木华黎,而自谋征讨花剌子模国之事。
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灭了西辽政权后,将蒙古西境与西域接壤,完成了对花剌子模国的攻击准备。
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统二十万蒙古大军西征,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随行。
蒙古大军长驱直入中亚地区后,成吉思汗先肃清了乃蛮部的残余势力,然后于宋嘉定十三年(成吉思汗十五年,公元1220年),借口当年袭击蒙古商队之事,发动了对花剌子模国的战争。二十万蒙古军消灭了花剌子模国的四十万军队,攻占了其都城撒马尔干(Samarkand),其国王摩诃末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斩首而回”。
之后,成吉思汗指挥蒙古大军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地区,深入到俄罗斯(Russ)境内,于宋宁宗赵扩嘉定七年(成吉思汗十八年,公元1223年)击败了钦察(Kipchak)和俄罗斯的联军。随后,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的太子札阑丁(亦称札兰丁),在申河(印度恒河流域)将其十五万军队彻底消灭,札阑丁只领五十余随员跳河只身逃命。成吉思汗曾命拖雷、巴拉二将率军渡申河追击札阑丁,未获而还。
宋宝庆元年(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疆土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
宋端平二年(成吉思汗三十年,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在蒙古汗国灭西夏政权之前病逝,其第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窝阔台汗派遣其兄术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万蒙古大军开始第二次西征。西征军很快就彻底灭亡了花剌子模国,杀札阑丁。不久又大举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并分兵数路向欧洲腹心挺进。
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Legnica),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拔都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全胜,其前锋直趋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称为“黄祸”。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拔都忽接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师。
蒙哥于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开始第三次西征。
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亚地区,头等目标是消灭木剌夷国(Mulahida,里海南岸伊朗北部)。宋宝祐二年(公元1257年),旭烈兀率蒙古大军荡平了木剌夷之地,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报达(Baghdad,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屠杀国民达八十万人,灭亡了历时五百余年的黑衣大食国(Abbasids)。
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其前锋部队曾渡海收富浪(地中海塞浦路斯岛)。本来旭烈兀还打算进一步攻打埃及,当时的埃及王室已经收拾完东西准备投降,但旭烈兀随即得到了蒙哥在伐宋战争中阵亡的消息,遂停止攻击,率主力班师。
回族锁氏,即源于花剌子模王国都城撒马尔干,其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有大量被卷归中原的工匠、艺人等。到明朝时期,习惯将“撒马尔干”的汉译音为“锁懋坚”,其后裔便立其首音的谐音汉字“锁”为姓氏,称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蒙古族、回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北京市,河南省的洛阳市,山东省的莱州市路旺镇,河南省新密县,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都是回族,有“锁姓十门”之盛)等地,均有锁氏族人分布。